在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研究中,常常会用到一些关键的统计指标来评估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人群相对危险度”(Population Relative Risk)和“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很多人在学习或实际应用过程中,对这两个术语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感到困惑。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群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它们又该如何计算呢?
一、什么是人群相对危险度?
人群相对危险度(Population Relative Risk, PRR)是指在整个人群中,某暴露因素与某种疾病发生之间的相对风险比。它不仅考虑了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的差异,还结合了人群中暴露的比例,因此更能反映整个群体的实际影响。
公式:
$$
PRR = \frac{I_p}{I_0}
$$
其中:
- $ I_p $:暴露人群中的发病率(即暴露者中发生疾病的概率)
- $ I_0 $:非暴露人群中的发病率(即未暴露者中发生疾病的概率)
不过,更常见的是使用以下方式来计算:
$$
PRR = \frac{(I_e - I_0)}{I_0}
$$
这里 $ I_e $ 是暴露组的发病率,$ I_0 $ 是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这个公式可以理解为暴露组相对于非暴露组的额外风险。
二、什么是归因危险度?
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AR),也称为特异危险度(Specific Risk),是指在暴露人群中,由于该暴露因素导致的疾病发生率。换句话说,它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发病率的差值,反映了暴露因素对疾病发生的贡献程度。
公式:
$$
AR = I_e - I_0
$$
其中:
- $ I_e $:暴露组的发病率
- $ I_0 $: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这个数值表示,在暴露人群中,有多少比例的疾病是由于该暴露因素引起的。
三、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除了归因危险度本身,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其在总人群中的比例,这就是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 PAR%)。
公式:
$$
PAR\% = \frac{I_p - I_0}{I_p} \times 100\%
$$
或者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
$$
PAR\% = \frac{P_{e}(RR - 1)}{1 + P_{e}(RR - 1)} \times 100\%
$$
其中:
- $ P_e $:人群中暴露的比例
- $ RR $: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果去除该暴露因素,能够减少多少比例的疾病发生。
四、举个例子说明
假设在一个研究中发现,吸烟者患肺癌的发病率是20%,而不吸烟者的发病率是5%。
- 相对危险度(RR)= 20% / 5% = 4
- 归因危险度(AR)= 20% - 5% = 15%
- 如果吸烟在人群中的比例是30%,那么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约为:
$$
PAR\% = \frac{0.3 \times (4 - 1)}{1 + 0.3 \times (4 - 1)} \times 100\% ≈ 46.15\%
$$
这说明,在整个人群中,大约有46.15%的肺癌病例可能是由吸烟引起的。
五、总结
人群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两个指标,前者用于衡量暴露因素对整个群体的影响程度,后者则用于评估该暴露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具体贡献。通过合理的数据收集和计算,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如果你正在做相关研究或写论文,建议多查阅权威文献,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