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知识 > 严选问答 >

博识的典故

2025-09-18 06:43:31

问题描述:

博识的典故,急!这个问题想破头了,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8 06:43:31

博识的典故】“博识”一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广博、见多识广。在古代文献中,“博识”不仅是对学识的赞美,也常与历史人物、典故相联系,体现出古人对广博学识的推崇。

一、

“博识”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中,意指广泛的知识和见识。在古代,博识者往往被视为智者、学者的代表,他们不仅通晓经史子集,还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许多历史人物因其博学多才而被后人传颂,如孔子、司马迁、张衡等。这些人物的事迹成为“博识”的典范,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目标。

在文学作品中,“博识”也常作为评价人物的重要标准。例如《史记》中记载的诸子百家,皆以博识著称;《汉书》中则有“博识多闻”之语,强调学识的重要性。此外,“博识”也常用于科举考试中,作为衡量士子学识水平的标准之一。

二、博识相关的典故与人物表

典故名称 出处 内容简介 体现“博识”之处
孔子周游列国 《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传播礼乐文化 博学多才,精通六艺,弟子三千
司马迁著《史记》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历时数十年,遍览群书,写成《史记》 历史知识渊博,文笔精湛
张衡造浑天仪 《后汉书》 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精通天文历算 融合科学与哲学,知识广博
王充《论衡》 《论衡》 王充批判虚妄,主张实证,著书立说 博采众长,思想深刻
郑樵《通志》 《通志·氏族略》 郑樵撰写《通志》,涵盖广泛的历史资料 博览群书,治学严谨
贾谊《过秦论》 《新书》 贾谊分析秦朝兴衰,见解独到 文章内容丰富,历史视野开阔

三、结语

“博识”不仅是古代文人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视知识传承的体现。从孔子到司马迁,从张衡到郑樵,这些历史人物用他们的智慧与努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典故中汲取营养,培养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