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草堂记原文及译文】一、文章概述
《庐山草堂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在庐山修建草堂的过程和心情。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本文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作品。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总结
原文 | 译文 |
庐山多白云,余尝游焉。 | 庐山多有白云,我曾经游览过那里。 |
其山南有石镜,北有香炉峰。 | 山的南面有石镜,北面有香炉峰。 |
前有平地,可数十亩。 | 前面有一片平坦的土地,大约有几十亩。 |
余遂卜筑于其上,号曰“草堂”。 | 我于是在这上面建起房屋,称为“草堂”。 |
草堂不设垣墙,以竹篱为界。 | 草堂没有围墙,用竹篱来围界。 |
四时之景不同,而吾心常静。 | 四季景色各异,但我的心却常常平静。 |
每当风清月白,独坐其中,心旷神怡。 | 每当风清月白之时,独自坐在其中,心情舒畅。 |
吾志在闲适,不求富贵。 | 我的志向在于闲适,不追求富贵。 |
与山林为伴,与云水为友。 | 与山林为伴,与云水为友。 |
此间乐,非外人所能知也。 | 这里的乐趣,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
三、
《庐山草堂记》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白居易在庐山建造草堂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文章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喜爱,更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全文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田园诗情。
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情感表达。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庐山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白居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四、结语
《庐山草堂记》虽短,却蕴含深远。它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作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一种超然物外、安于现状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