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归于尽历史典故】“同归于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双方或多方在冲突中一同毁灭、灭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激烈的对抗中,一方或双方都未能幸免于难,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
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曰:‘是谓‘同归于尽’。’”此典故描述的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时,晋文公梦见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将他的头按在地上并吸取其脑髓,象征着双方势均力敌,最终可能两败俱伤。后人用“同归于尽”来形容这种互相毁灭的局面。
同归于尽历史典故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同归于尽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 原意 | 双方在对抗中一同毁灭 |
| 引申义 | 形容双方或多方因激烈冲突而共同失败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战争、竞争、斗争等可能导致双方同遭失败的情境 |
| 典型例子 | 晋楚争霸、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现代战争中的“焦土政策”等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政治评论中,形容双方冲突的极端后果 |
结语:
“同归于尽”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人类冲突本质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对立时,寻求和平解决的方式远比陷入相互毁灭的泥潭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