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倒持出处于哪里】“太阿倒持”是一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权力或地位被他人掌握,自己反而失去控制。这个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其出处和含义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
一、
“太阿倒持”最早见于《汉书·梅福传》,其中提到:“夫天之与人,不以所欲而夺其所能。今使天下之人,不得其职,而独贵其权,是谓‘太阿倒持’。”这里的“太阿”指的是古代名剑,象征权威;“倒持”即倒转持握,表示权力被他人掌控。后世多用此成语形容权力易位、主客颠倒的情况。
此外,在《三国志》等史书中也出现过类似表达,强调领导者若失去对权力的掌控,便可能被下属反制,造成局面失控。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太阿倒持 |
| 出处 | 《汉书·梅福传》 |
| 含义 | 比喻权力或地位被他人掌控,自己失去控制 |
| “太阿”释义 | 古代名剑,象征权威 |
| “倒持”释义 | 倒转持握,引申为权力被转移或丧失 |
| 历史背景 | 西汉时期,用于描述政治权力失衡现象 |
| 后世应用 | 多用于文学、历史、政治评论中,强调主客易位 |
| 相关典故 | 《汉书》《三国志》等均有类似表述 |
三、结语
“太阿倒持”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政治隐喻。它提醒人们在权力运作中要保持清醒,防止因疏忽而导致局势失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成语都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思考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