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横流出处于哪里】“涕泗横流”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极度悲伤或情绪激动时流泪不止的状态。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意义。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涕泗横流出处于哪里”,我们可以从其出处、含义以及相关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
“涕泗横流”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涕泗横流”这一说法,但后世文人常借用此句表达强烈的悲情,逐渐演变为“涕泗横流”的表达方式。
“涕”指眼泪,“泗”也指眼泪,因此“涕泗横流”意为泪流满面,泪水纵横流淌。这种状态通常出现在极度悲伤、感动或痛苦的场合,如亲人离别、重大打击、感人至深的情节等。
在现代汉语中,“涕泗横流”多用于书面语,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二、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涕泗横流 |
| 出处 | 原文见于《诗经·小雅·采薇》,后世引申使用 |
| 含义 | 形容因极度悲伤或情绪激动而泪流不止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达强烈情感 |
| 情感基调 | 悲伤、感动、痛苦 |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多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 |
| 近义词 | 泪流满面、痛哭流涕 |
| 反义词 | 泰然自若、无动于衷 |
三、结语
“涕泗横流”虽是古语,但在现代仍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表达功能。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情绪表达的重视。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或写作中更准确地运用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