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怎么读】“鹬蚌相争”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四》,用来比喻双方因争夺利益而发生冲突,结果却让第三方得利。这个成语不仅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发音、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鹬蚌相争怎么读”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拼音及发音
| 成语 | 拼音 | 发音说明 |
| 鹬蚌相争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鹬”读作 yù(第四声),“蚌”读作 bàng(第四声),“相争”读作 xiāng zhēng(xiāng 为第一声,zhēng 为第一声) |
注意:
- “鹬”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字,指一种水鸟,常见于河滩或湖边。
- “蚌”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软体动物,能产出珍珠。
二、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战国策·赵策四》 |
| 原意 | 鹬和蚌互相争斗,最后都被渔夫捕获。 |
| 现代含义 |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结果让第三者得了好处。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双方因小利而争斗,忽视了更大的利益或共同目标。 |
三、成语故事简述
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赵王派使者去劝说燕王讲和,但燕王不愿意。赵王于是派了一个叫虞卿的人去游说燕王,让他明白如果两国继续打仗,最终只会让秦国得到好处。
虞卿引用了一个寓言:一只鹬在河边啄食小鱼,蚌则张开壳夹住鹬的嘴。鹬和蚌互相争斗,谁也不肯松口,结果都被旁边的渔夫抓走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如果双方只顾争斗,而不考虑大局,最终都会吃亏。
四、使用示例
1. 他俩因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结果让对手坐收渔利,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 公司内部部门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整体效率下降,这正是鹬蚌相争的典型例子。
五、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鹬蚌相争”的关系 |
| 渔翁得利 | 第三方在双方争斗中获利 | 与“鹬蚌相争”意思相近,常连用 |
| 两虎相争 | 双方争斗,结果两败俱伤 | 与“鹬蚌相争”有相似之处 |
| 各自为政 | 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行动 | 不直接相关,但有时会引发类似局面 |
六、总结
“鹬蚌相争”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更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该从大局出发,避免因小失大。了解其发音、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
通过以上表格和文字的总结,希望你能对“鹬蚌相争怎么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